据 2011 年卫生部统计年鉴数据,2010 年我国因肺癌死亡率为 46.46人/ 10万人,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,几乎相当于肝癌、胃癌和大肠癌死亡率的总和。肺癌的预后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, 0 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0% ,Ia 期肺癌患者术后 5 年生存率为 61% ,而 II-IV 期的病人总的 5 年生存率则从 34% 下降到 5% 以下。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,仅为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,如咳嗽、痰血、低热、胸闷、气闷等,很容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略。约有三分之一的早期肺癌没有症状,还有一部分病人尽管有轻微的早期症状,但未重视或被误诊,而延误了病情。大约 75% 的小细胞肺癌病人初诊时处于进展期或已经转移,已不适合根治性手术切除。
目前肺癌的常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胸片(Chest X-ray)、痰细胞学检查(Sputum cytology)和纤维支气管镜(Fibreoptic bronchoscopy)等,这些手段的检测灵敏度、特异性并不理想,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作用有限。胸片是最基本的肺癌影像学检查方法,但是胸片只能正面显示 40% 左右与心脏、纵膈、横膈等组织重叠的肺部,无法区分肺癌与炎症,也无法发现直径小于 1 cm 的微节结(Pulmonary nodule),这使得肺癌早期病变很难发现。痰细胞学方法筛查早期肺癌的敏感性仅为 44% 左右,而且难以对早期肺癌进行定位,即无法确定脱落的肺癌细胞的准确来源,对后续治疗的帮助不大。纤维支气管镜是肺癌病理学诊断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,对早期病变的检测灵敏度为 21.9% ,特异性为 78.3% 。但是检查范围之局限于肺段口以近的支气管粘膜,而无法检出周围型肺癌。而且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式,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,对于上呼吸道及肺部急性炎患者、心肺功能不全,严重高血压患者等人群不能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,而且检查过程比较痛苦,患者耐受性差,不利于肺癌的早期动态监测。
目前,通过 CT 等医学影像学方法对普通人群进行筛查是发现肺小结节的主要方式。用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胸部 CT 、胸部 MRI 、正电子断层扫描(PET-CT)等。其中,胸部CT是诊断效能最高的方法,特别是多次 CT 扫描动态连续观察和计算机辅助结节容积显示技术,能够提供肿瘤倍增时间等一系列更为详尽的参数,为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。最近的多项研究显示,通过 CT检查发现了多达 85% 的 I 期肺癌患者,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。由于 CT 在肺部疾病性方面缺乏特异性的征象,对肺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非常困难。因此,即使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肺内孤立结节存在转化为肺癌的可能性,仅凭 CT 影像检查获取的肺小结节大小、密度、数量等信息很难鉴别小结节的良恶性。
PET-CT 将肿瘤代谢状态与解剖定位的优势互补,是肺癌病人术前分期中的一种应用的成像手段。CT 成像提供病变的解剖和形态学信息,但与低剂量 CT 相比,PET-CT 更加昂贵和费时,因而它在无症状人群中早期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评估。而且无论是 CT 或是 PET-CT 均存在辐射对身体的损害,在使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,加之检测价格昂贵,并不适合大批人群的肺癌筛查。